泉州如何产出高端闽盐
近日,泉州市2024年第四季度深化拓展“三争”行动“十佳”典型案例和2024年泉港区市级优秀改革创新案例公布,并予以通报表扬。记者获悉,泉港区山腰盐场选送的案例《探索盐产业转型新路径 助力打造我省高端“闽盐”》在获得省“三争”专刊刊发的基础上,获评市“十佳”典型案例和优秀改革创新案例。
泉州如何产出高端闽盐?近年来,泉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发力,而记者实地探访发现,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海盐原料盐基地,拥有近240年历史的山腰盐场,正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深度耦合,书写新时代“绿水银滩”的闽盐故事。
生态筑基
盐产业“现代化”升级
傍晚时分,记者来到山腰盐场东海工区,只见盐田宛若天空之镜,盐池中的卤水映照着夕阳和晚霞,美轮美奂。盐工正在扒盐,身旁的白色盐堆晶莹剔透。美景的背后,这处全国首批生态海盐原料盐基地为破解发展难题,踏出了创新变革的新路径。
没有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和批发证,盐场产品无法直接进入市场。记者了解到,为破解产销分离难题,山腰盐场在全省率先推行“省企+区企”合作模式,推动山腰盐场与省盐业公司、泉州晶海轻化有限公司在技术改造、产品优化、产业开发等领域建立全方位紧密型合作关系,实现“产供销一体化”,每年新增净收益1437.6万元。
为满足市场新需求,山腰盐场积极调整产品结构,提供定制化、个性化产品服务,打通“线下+线上”市场销售渠道,推动闽盐畅销海外。泉港海盐年均出口近3000吨,成为全省最大的出口盐基地;优化盐产品“七步走水”等工艺流程,全面打响闽盐“拳头产品”。同时,盐场制定出台《泉港区山腰盐场保盐护物工作规定》,科学划定盐田保护区和控制区,设立山腰派出所盐场执勤点,守牢守好盐业安全发展底线。目前,山腰盐场入选全国“最值得关注的10块滨海湿地”称号。
绿色智造
盐技艺“集约化”焕新
山腰盐场有着近240年的产盐史,在守护传统晒盐技艺生态基底的同时,通过“提能+降本+增效”组合拳,百年盐业“老字号”正焕发蓬勃“新活力”。盐场在全省率先与福盐集团联合设立1亿元的技改专项资金,用于滩场修滩、盐田机械、制卤自动化、大包装生产线等多项技改,全面提高盐田产能;全力推动首批总投资4800万元的“滩场整改提升”项目建设,彻底解决盐田、制卤滩场年久失修的困境。技改提能后,每吨盐产品平均销售价格从640元提高到1065.9元。
为降低成本、提高海盐产质,在传承泉港独特海盐晒制技艺的基础上,山腰盐场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,生态理念注入生产工艺,研制电动打花、真空制盐等技术,探索引入电动打花机、旋盐机器人、万吨级灌瓶等设备,改变过去人工监控的方式,实现食盐制备全过程在线管理,推动盐业传统技艺与现代化设备深度融合,有效降低生产成本、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。
盐场还成立全省首个盐田管理一线工作站,探索“新学徒制”模式,开展技艺传授、技艺比拼、创作研讨等一系列举措,进一步加强对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的挖掘、传承和弘扬,山腰海盐晒制技艺入选第7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多态融合
盐链条“高端化”延伸
不久前,泉州学生记者团等一行人,来到山腰盐场开展沉浸式研学体验。他们听取山腰盐的历史文化和生产情况,在盐工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旋盐、扒盐等工艺,还到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,参观盐雕等海盐衍生产品的生产过程,打卡“天空之镜”,体验妙不可“盐”。
通过“生态+大健康”产业融合,山腰盐场不断探索盐业与医养健康、死海康养、盐雕公园、文创旅游、特色研学等产业的融合,建设海盐博物馆,策划扒盐挑盐体验、彩盐DIY,打造盐雕制作坊、盐田风光游览、休闲养生垂钓、“盐卤浴”等集健身、娱乐、亲子于一体的实践项目,着力发展“多重场景、深度体验”特色研学旅游基地。同时,盘活闲置土地,引入亲子乐园商业项目,以海盐文化带动海盐相关产业创新发展。